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工業遺產保護制度 中國工業旅遊正當時

【慧聰環保網】在北京市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一項關於建立工業遺產保護制度的議案受到了人大代表和新聞輿論的廣泛支持和關注。按照議案發起人、北京市人大代表兼首都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韓永的說法,“現在我們為失去老城牆而歎息,以後可能會因為失去工業遺產而遺憾。”一時間,依託工業資源、特別是工業遺產,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實現工業資源的綜合集約利用,進而加強對工業遺產的保護,迅速成為各方面的共識。     

    據旅遊調研網報導,工業旅遊在我國發生的時間不長,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處於探索起步階段,特別是適合開展旅遊活動的各類工業資源的保護工作較為薄弱,合理利用存在明顯不足。針對這一實際,吳儀副總理在2005年5月曾強調指出:我們現在有農業旅遊、生態旅遊產品,還要有與工業化相聯系的現代化的旅遊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講,總結相關國際經驗,分析我國工業旅遊發展的現狀、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對於實現工業旅遊又好又快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一、工業旅遊的由來及國際經驗

    與其他大多數現代旅遊活動一樣,工業旅遊最早出現在歐美的一些早期工業化國家,不過時間相對較晚,大約起步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這恰恰也是早期工業化國家告別工業時代,向資訊時代和後工業時代邁進的轉折時刻。在這一時期,新思維和生活方式對傳統技術和生產的顛覆,與普遍的“懷舊”心理疊加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以“懷舊”為特徵的特殊社會思潮和運動,其市場特徵表現為一系列新型旅遊需求。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於英國並影響整個歐洲的工業遺產保護運動,也為工業旅遊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這些都在客觀上為工業旅遊的萌芽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從這些國家工業旅遊的發展路徑來看,工業旅遊率先從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中得到了發展。按照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於2003年通過的旨在保護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的界定:工業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築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建築物和機械、車間、磨坊、工廠、礦山以及相關的加工提煉場地、倉庫和店鋪、生產、傳輸和使用能源的場所、交通基礎設施等。毫無疑問,工業遺產在發展旅遊方面具有天然的資源優勢。在這方面,德國魯爾工業區為發展工業遺產旅遊樹立了典範。     

    20世紀60年代初,魯爾區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連續下降,導致工廠企業紛紛破產、倒閉或外遷。由此帶來城市衰落、失業眾多、污染嚴重等許多社會問題。面對種種困難,當地採取積極措施,充分利用大量廢棄的工礦、舊設備和工業空置建築,實現工業文化遺產與旅遊開發、區域振興等相結合,進行戰略性開發與整治,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     

    在發展工業遺產旅遊的思路主導下,廢棄的鋼鐵廠被改造成一個露天博物館;舊鐵路和舊火車車皮變成了當地社區兒童的藝術表演場地;鋼鐵公司成為以煤鐵工業景觀為背景的大型景觀公園,舊貯氣罐被改造成潛水訓練池,牆體被改造成攀岩者樂園;一些倉庫和廠房被改成迪廳和音樂廳,甚至高雅的交響樂也以巨型鋼鐵冶煉爐為背景別開生面地演出;焦炭廠則變成了吸引眾多藝術、創意和設計公司的辦公和展覽場地;就連原本作為整個工業區廢水污水排放管道的河道,也恢復成為了景觀優美的生態流域。魯爾區由此成為了享譽世界的工業遺址旅遊城。從1998年開始,魯爾區制定了一條區域性旅遊規劃,將全區主要的傳統工業旅遊景點整合為著名的“工業遺產旅遊之路”,包含工業旅遊景點、國家級博物館和典型的工業城鎮,以及利用廢棄的工業設施改造而成的觀光塔等;逐步形成了覆蓋整個魯爾區25條專題遊線。魯爾區的工業旅遊就如同一部反映煤礦、煉焦工業發展的“教科書”,帶領人們遊歷近200年的工業發展歷史。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德國魯爾區的埃森煤礦評為首例以近代工業為主題的世界文化遺產。
返回列表